1955年授衔仪式前的半小时,场面异常紧张。突然,一位刚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军人,愤怒地将肩章撕下,并宣称自己不愿参加这一仪式。这位军人,究竟是谁?他为何如此愤怒?
作为一名经历无数战斗的老兵,身经百战,获得少将军衔本应是荣誉的象征。然而,这位将军的举动却让人匪夷所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感到如此不满?
段苏权,正是这位愤怒的军人。他是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之一,为了祖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为了建立新中国,许多革命先烈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浴血奋战,才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段苏权,便是其中一位。自幼便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仅十四岁时就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不渝地忠诚于党和人民。
1933年,在多次敌军围剿的情况下,段苏权为了掩护红二军和红六军的主力队伍撤退,毅然决然留下来,与贺炳炎所指挥的黔东独立师共同战斗。当时的黔东独立师,经过连番激战,兵员大幅减少,最终仅剩三百余人,他们临时组成了一个松散的队伍,继续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下坚持抵抗。
展开剩余87%这支队伍装备简陋,士兵大多是当地的游击队员和一些伤病战士,连基本的武器和弹药都不足。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他们被赋予了艰巨的任务:牵制敌人一万多人的主力部队,同时为红军主力提供掩护,帮助他们突破敌阵,打入湖南。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黔东独立师只能选择游击战术。
然而,队伍中的许多士兵来自湖南和江西,地方口音差异明显,这也成为了他们战斗中的巨大隐患。敌人很容易通过这些细节辨认出他们的身份,增加了战斗的难度。随着时间推移,黔东独立师伤亡惨重,弹尽粮绝,最终,连师长王光泽也在战斗中牺牲。
到了1934年10月,段苏权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被敌人击中,右脚踝骨被子弹贯穿。受伤后的他虽然伤势严重,但依然拖着流血的脚步走了很远,最后由于失血过多而昏倒在路边。正当敌方团防兵逼近,准备用刺刀将其处决时,幸好有当地土家族农民前来求情,他才得以幸免。
段苏权被好心的土家人背到了一个偏僻的山洞中藏匿,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护理,他的伤势虽然未能完全康复,但已经能借助木棍慢慢行走。得知土家乡亲冒着极大的风险救了自己,段苏权心中充满感激,决定告别这些救命恩人,以免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危险。在告别时,土家乡亲们也满是依依不舍。
1935年元月,段苏权伪装成乞丐,沿路乞讨的同时,寻找红军的踪迹。在与主力失联的情况下,他几乎没有任何线索,只能凭记忆回到了湖南的老家——茶陵县。虽然当地已经被敌军占领,但段苏权凭借自己落魄的模样,成功避开了敌军的怀疑。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寻找红军的决心,重返部队始终是他心头的愿望。
1937年,段苏权在山西太原的一次偶然机会中得知,红六军团即将东渡黄河抗日。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背上简单的行李,满怀激动地踏上了北上的旅程。途中,他在太原与曾经的领导任弼时相遇。任弼时难以置信地看着他,惊讶道:“没想到你还活着,段苏权,你知道吗?我们早就在军党代会上为你举行了追悼会……”
就这样,历经三年多的艰难寻找,段苏权终于回到了红军队伍当中。时隔多年,1983年,他还亲自派人前往寻找当年救命的土家老人,并为他们送去了政府的感谢和表彰。
1947年,冀察热辽军区的司令员程子华数次向林彪推荐段苏权,希望将他提拔为东北野战军的第八纵队司令员。程子华认为,黄永胜尽管能打仗,但作风不正,诸多问题堆积在他的身上,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而段苏权则是一个忠诚、原则性强且经验丰富的将领,适合接任这一重要职务。
然而,林彪始终保护黄永胜,并以黄永胜在辽西战争中的胜利为由,推辞了程子华的建议。程子华坚持认为黄永胜在个人生活作风上存在严重问题,影响了部队的管理,甚至说出了一些事例证明这一点。最终,林彪只能同意程子华的提议,段苏权被任命为第八纵队司令员。
1948年,黄永胜因个人问题被撤职,段苏权接替了他的职位,成为第八纵队的司令员。然而,林彪却始终对段苏权心怀不满,认为他并非自己的亲信。尤其是在辽沈战役中,段苏权的八纵表现不如预期,导致他在林彪眼中更加不受待见。
在辽沈战役的初期,段苏权在指挥八纵时遇到了严重的困难。9月12日,战役打响时,八纵未能按时完成封锁锦州机场的任务,导致了敌军增援部队的到来。段苏权深知自己的失误,感到愧疚,但上级的批评却让他更加压抑。
后来,在攻打锦州的过程中,段苏权虽然遇到重重困难,但他依然带领八纵队奋力作战,最终突破敌军防线,攻占锦州城。然而,林彪依然在报告中抹去了八纵的功绩,将功劳归于其他部队,进一步加剧了段苏权的心理压力。
随着战斗的进行,段苏权逐渐感到自己在林彪心中的地位变得愈加尴尬。最终,林彪为了维持个人政治利益,不仅将段苏权调离原职,还恢复了黄永胜的职务。这一切,令段苏权感到深深的失望。
抗美援朝战争前,段苏权也参与了空军作战。在1953年,他发现志愿军空军关于米格-15与美军F-86的战斗力对比报告存在严重偏差。他经过反复核查,将真实数据上报,并促使相关领导受到了处分。然而,段苏权自己也因此遭到了“重点调查”,并被怀疑与1935至1938年期间的脱队失联问题有关。
1955年,在授衔仪式上,段苏权因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只能被暂时授予少将军衔。这一结果对他来说极为不公平,尤其是看到自己的许多战友和部下被授予上将和中将时,心中难免感到愤怒和委屈。在授衔仪式前,他忍无可忍,将肩章撕下,坚决表态不愿再穿带肩章的军装。
直到他离世,段苏权才了解到,自己在东北野战军的名声被抹黑,曾被指责为“只打滥仗,不会指挥”的将领。这一说法,始终深深刺痛了他。为此,他一直致力于澄清历史的真相,甚至在脑溢血发作的前一天,还在写关于辽沈战役的战史材料。
1993年,段苏权在上海去世,享年78岁。作为唯一一位身穿中山装入殓的开国将军,他的骨灰盒上没有党旗覆盖,成为历史的遗憾。
尽管他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奉
发布于:天津市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证券配资的条件,360配资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