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苏南行政公署的一间办公室门外,突然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
“我们在阿炳卧室的墙缝里找到这个!”
谷洛顿时站起了身。他是负责文化事务的工作人员,瞬间意识到这件事的重大意义。
阿炳,这位国乐大师,早已去世多年,所有能够整理的遗物几乎都已被家人收拾完毕。而阿炳的妻子也早已离世,生活贫困,留下的遗物少得可怜。于是邻居们出于好心,帮忙整理房间,没想到在墙缝里竟然发现了两张薄薄的纸,令大家惊喜万分。
展开剩余84%然而,当谷洛看到那张已经泛黄的身份证明时,他依旧感到震惊。那居然是一张由日军盖章的良民证。
大家都知道,阿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象征之一。如果你不了解阿炳,就如同在德国不知道贝多芬是谁。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只是他的小名。
当时坊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生辰八字有所缺失,父母就会在孩子的名字中加以补足。华彦钧五行缺火,于是他的父亲便取了“南方丙丁火”中的“丙”和“火”,给他取名为“阿炳”。这一名字伴随了华彦钧的整个成长过程,他也因此成为了大家熟知的“阿炳”。
阿炳的形象总是戴着一顶破毡帽,身穿一件旧长衫,鼻梁上的眼镜腿常常缺失一截。人们都知道他患上了重病,双眼在短短八年内先后失明。人们因此戏称他为“瞎子阿炳”。
然而,尽管身体失去了光明,阿炳的内心却始终明亮。他看透了世态人情,比任何人都更明白生活的真谛。小时候,他的母亲因为生下他,受尽了外界的非议和偏见,最后被族人强行带回去,悲伤而终。刚出生的阿炳被亲戚收养,直到八岁时,无锡三清殿的道士雷尊殿的道士找到他,将他带去学艺,教授他音乐和文化。
十几岁时,阿炳便已精通各种乐器,尤其擅长琵琶,享有“铁手琵琶”的美誉。凭借天赋,他在师父身边开始参与法事表演。按理说,如果他能一直安分守己地做个道士,守着父亲留给他的庙产,他的生活应该不至于如此落魄。
然而,命运对阿炳并不仁慈。20岁那年,他得知了一个震惊的事实——他的师父华清和,竟是他的亲生父亲!为了让阿炳有个安静的童年,华清和一直未曾承认过与阿炳的父子关系,而当父子相认时,阿炳不仅要面对失去父亲的痛苦,还要应对自己曾被深深隐藏的身世之谜。这一切给阿炳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冲击,他的世界观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华清和去世后,阿炳成为了雷尊殿的主持,尽管每年雷斋素的收入足以让他衣食无忧,但他不愿再过那种固定的生活。他开始放纵自己,与一群狐朋狗友交往,逐渐将父亲遗留下来的微薄财产挥霍一空。
生活变得更加困顿,直到阿炳在30岁时才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此时他只能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在街头卖艺为生。尽管他在年轻时失去了一只眼睛,后来又完全失明,但阿炳从未向命运低头,他依然不接受别人施舍,凭借自己手中的二胡,每当拉开弓弦,总能吸引一大群人围观。
就在阿炳最为困顿的时期,1932年,一位普通的女佣董催弟闯入了他的生活。她是阿炳常去的烟馆的工作人员,平日里与阿炳熟识,深知他的孤独与困苦。董催弟开始充当阿炳的眼睛,带着他四处奔走,帮助他卖艺。由于她的悉心照料,阿炳的健康有所好转,他也逐渐从音乐中找到了更多的乐趣,而不再将卖艺当作单纯的谋生手段。
阿炳小时候学的那些道教曲目,虽然庄严却略显单一,渐渐地,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音乐中,创作出了大量富有情感的曲目,如《抗日名将马占山》《十九路军大刀队杀东洋鬼子像切西瓜》《汉奸没有好下场》。其中,《二泉映月》最为人所熟知,成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二泉映月》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甚至在国际音乐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一,并且活跃在一些影视作品和短视频中。阿炳的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现出其持久的生命力,成为了世代相传的经典。
然而,阿炳的生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和待遇。尽管他被许多人认为是民间艺术的代表,但在他的生前,这些曲目仅限于无锡街头的演奏。在那个时期,阿炳靠着街头的演出维持生计,而他演奏的每一次都只有微薄的酬劳,通常不超过几毛钱,甚至有时仅仅是几口剩饭。
直到抗战胜利后的某一天,阿炳已年过半百,仍然不得不依赖乞讨和修理乐器来维持生计。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带着学生来找阿炳,希望能录制他的胡琴曲目。尽管阿炳身体虚弱,且自觉已不复年轻时的状态,但在杨教授的坚持下,他答应了最后一次演奏。
1950年冬天,阿炳在无锡市的一场文艺演出中,首次向公众正式演奏《二泉映月》。那场演出轰动了全城,但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场演奏。
阿炳约定半年后再次录制更多的曲目,但命运未曾给他更多时间。在杨教授忙于录音时,阿炳因病去世。遗憾的是,阿炳在去世后,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照片。直到1954年,阿炳的一位邻居在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了阿炳在日寇占领期间领取的良民证,证件上附有他的一张照片。这也成为了阿炳生前唯一的一张照片。
1950年12月4日,阿炳去世,享年约五十岁。北京方面曾计划邀请他前往,但未能及时赶到。阿炳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无锡文联深感遗憾,并自责未能及时给予这位音乐巨匠更多关注。
关于阿炳的死因,至今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他因病去世,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因家里贫困,生活困顿,阿炳在极度的绝望中选择了自尽。
不论怎样,阿炳的音乐从未被遗忘。他的乐曲在1952年由杨荫浏等人编成《瞎子阿炳曲集》出版,迅速受到欢迎,广泛流传。特别是《二泉映月》,它不仅在国内广受喜爱,还通过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演出,走向了国际音乐舞台。
1980年代,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民族音乐会上听到《二泉映月》演奏时,感动得泪流满面,他激动地称这曲目“应该跪下来听”。此后,《二泉映月》逐渐被全球观众接受并赞扬。
阿炳的音乐穿越了时间的长河,影响了无数后人,成为中国音乐的瑰宝,直至今天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传唱。
发布于:天津市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证券配资的条件,360配资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