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句“我们没花一分钱,却从乌克兰战争中赚钱了”,像一颗炸雷般在国际舆论场炸开。这位美国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面对镜头毫不掩饰地道出了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生意经。
他特意强调,美国自己没有为这场战争花费一分钱,所有提供给乌克兰的导弹、坦克和其他物资,都是由北约盟友支付的账单。 特朗普甚至不忘拉踩前任总统拜登,称其任内给了乌克兰3500亿美元,而自己执政下却是“北约为一切买单”。
这番赤裸裸的“战争盈利论”背后,是一套名为“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PURL)的精妙机制。 今年7月,特朗普政府与北约敲定了这份协议,核心内容很简单:美国负责提供武器,但所有费用由欧洲国家支付。
9月,这套机制的第一批物资已经送达乌克兰——每批价值5亿美元的军备,由丹麦、瑞典、挪威、荷兰和德国等北约成员国轮流结账。 表面上看是北约集体支持乌克兰,实则是美国利用欧洲资金为自家军工企业拉订单。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乌克兰军售金额高达470亿美元,这个数字占了全球军售总额的近五分之一。 洛克希德·马丁、雷神、波音和通用动力等军工巨头的订单爆满,股价飞涨。
雷神公司作为“爱国者”导弹核心部件的唯一供应商,仅从德国为乌克兰购买“爱国者”防空系统的32亿美元订单中,就拿走了18%的利润。 这些企业甚至不需要刻意创新,只在现有武器上进行小修小补就能赚取巨额利润,比如F-35战机升级一下软件就能获得几十亿美元订单。
欧洲国家成了这场战争生意的“付钱机器”。 2025年上半年,欧盟国家对乌克兰的援助超过120亿欧元,这些资金大多流向了美国军工企业。 与此同时,欧洲经济正陷入困境,欧元区经济增长率跌至0.5%的五年低点,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生活成本不断攀升。
超过一半的欧洲人对“无限制援乌”政策感到不满,极右翼势力趁机在法国、德国等地壮大,他们批评欧盟跟着美国盲目花钱,让欧洲成了“账单接盘侠”。 法国议员直言不讳地指出:“欧洲正在为一场自己说了不算的战争买单。 ”
最令人担忧的是,欧洲在防务上对美国的高度依赖使得这种局面难以改变。 北约采购的武器中,60%是美国制造,剩下的40%即使不是美国生产,其关键技术也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 德国购买的防空系统,核心零件必须从美国采购,后续维护和升级还需要持续投入资金。
乌克兰在这场交易中扮演着悲情角色。 这个国家的债务已经逼近3500亿美元,超过其全年GDP。 未来三十年,乌克兰可能都不得不忙于偿还这些债务。 即使战争现在停止,重建工作也需要数千亿美元资金。
当前“援助-购买武器-欠更多债”的循环,正使乌克兰陷入难以翻身的困境,可能最终变成一个依靠欧洲输血、向美国送钱的“战争经济体”。泽连斯基政府最近还提出每月需要10亿美元军费,这些钱进来后,大部分又通过购买美国武器流回了美国企业口袋。
特朗普的“赚钱论”对本就脆弱的俄乌和平进程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特朗普发表言论前两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还表示已做好停火准备,希望美国推动俄乌谈判。
但特朗普的直言不讳让乌克兰意识到,只要美国还在通过军援赚钱,自己可能就不需要急于妥协。 乌克兰国防部长甚至高调宣布PURL机制将极大提升前线战力。
俄罗斯方面的反应同样迅速而明确。 克里姆林宫直接表示谈判已经暂停,俄外长拉夫罗夫则警告:任何运往乌克兰的军援物资都将被视为合法打击目标。
在特朗普发表言论的9月19日当天,乌克兰军队在战场上损失了1500名士兵,这是PURL计划启动以来伤亡最高的一天。 枪炮声越响,和谈的希望就越渺茫。
特朗普的坦白将美国的算计明明白白地摆上了台面:战争本质上就是一场交易,有人付出,有人收钱。 美国军工复合体通过政治捐款和游说,在国会和政府中扶植利益代言人,形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
任何试图削减军费的议员都可能被贴上“削弱国防”的标签,导致政治生涯受挫。 这就是艾森豪威尔在1961年告别演说中所警告的“军工复合体”威胁的现实体现。
美国前五大军工巨头现在已经拿走了美军68%的订单,几乎形成了垄断。 即使像雷神公司这样去年因虚报成本被罚了9.5亿美元的企业,美军仍然离不开它,因为它是关键武器的唯一供应商。
这种“战争生意化”的趋势让战争拖得更久、打得更狠,和平被当成谈判筹码,士兵的生命被当作交易成本,乌克兰的未来被当成了抵押品。 战争不再是不得已的选择,而成了某些国家的“商业模式”。
特朗普用一句话,把美国的全球战略讲得明明白白:这不是战争,这是生意。 而且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乌克兰流血,欧洲买单,美国收钱。 看似复杂的国际局势,背后不过是熟悉的商业逻辑。
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证券配资的条件,360配资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