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脑供血不足:脑梗死又称“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突然发生的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多由瘀阻脉络、气虚血瘀所致。本病梗死病变部位虽然在脑, 但血液成分、血流动力学或血管壁的异常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有研究发现,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对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红花是临床常用的中药材,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络的功效。红花黄色素是红花提取物, 对于血液流变学中不同切变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可明显提高脑动脉的血流速度。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其他药物 (如复方丹参注射液、血栓通等) 及安慰剂,红花黄色素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的改善更有效,可更好地缓解血液高黏状态,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及流速,提高缺血区域的血液供应。临床研究结果提示,红花黄色素对急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效果明确,可以缓解血液高黏状态,进而改善缺血灶的血流供应,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2、心肌供血不足:炎性反应和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全部进程。高敏-C反应蛋白是在炎症过程出现的非特异性的反应蛋白,反映了炎症反应的程度,是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有研究表明,随着血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加,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因此抑制炎症反应,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减轻冠脉内皮损伤,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将C反应蛋白作为评价冠心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指标。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大量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患者可较早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近年来研究认为其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的独立预测因素。目前认为其致病机制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功能异常、抑制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的生成、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氧自由基的作用、影响脂质代谢等。红花黄色素是从红花中提取的出来的水溶性酮类,包括红花总黄酮,羟基红花黄色素A,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疗效。它主要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可拮抗炎性细胞因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具有抗凝、抗炎和溶解血栓的作用。同时,它还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值、抗脂质过氧化,降低纤维蛋白浓度,抑制血小板粘附,消除自由基,控制心绞痛的发作和心肌梗死的进展。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红花黄色素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中的作用,发现其可明显降低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进一步减轻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发挥稳定冠脉粥样斑块、缓解心肌缺血的作用。综上所述,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在冠心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是有效的,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可能是发挥药理作用的重要依据之一。3、肾脏供血不足:红花黄色素是传统活血化瘀中药红花的主要活性成分红花总黄酮,据《本草纲目》记载,红花有“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的作用。红花总黄酮被誉为“万能抗氧化剂”,药理作用广泛,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抑制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耐缺氧等,对心、脑、肺、肾等器官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研究显示,红花黄色素能够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尿蛋白排出,改善肾功能,进而控制肾衰竭的进程;还有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可改善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微炎性反应和胰岛素抵抗。临床研究发现,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能够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和蛋白尿,因此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程。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能够显著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炎性反应水平,降低尿蛋白,提高治疗效果,保护肾功能。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证券配资的条件,360配资在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